在唐元和十一年(816年)、大和七年(833年),太原人王涯两度为相,足见其才智非同寻常。
王涯学识广博,长于作文,科举进士及第,博学鸿词登科,历德宗李适、宪宗李纯、穆宗李恒、敬宗李湛、文宗李昂五朝为官。宦海沉浮,仕途起落,时居庙堂之高,时处江湖之远,确也不乏用兵远见,强国实绩:
唐穆宗即位当年(821年),吐蕃犯境。其时,王涯任剑南东川节度使。他上疏朝廷,主张“实边兵,选良将,明斥候,广资储”,建议借回纥之力掣肘吐蕃,的确算得上一条妙策。
大和三年正月,唐文宗因听不惯乐府低俗的郑卫之音,召回在地方任职的王涯做太常卿,令他改制新乐。王涯遍访旧时乐工,借鉴开元年间雅乐,新制《云韶乐》曲,受到文宗表彰。
大和四年,王涯升任吏部尚书兼盐铁转运使,掌管国家财政,将流失在地方的冶炼铜铁税赋收归中央,为朝廷一年增收百万巨资,给财资匮乏的中央政权助了一臂之力。
真有意思。这些令人称道的业绩,都是王涯在其政治生涯未达顶峰时做出的;担任宰相以后,他反而变得沉默少语,平庸无为,仿佛一颗晶莹的珍珠被涂抹上了厚厚的泥垢。
王涯第一次为相,正逢吴元济与朝廷抗争。吴元济是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。吴少阳死后,吴元济企图因袭父位,朝廷不许,他便纵兵焚烧舞阳(今河南舞阳西北)、叶县(今河南叶县南),攻掠鲁山(在今河南)、襄城(今属河南)、阳翟 (今河南禹城),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。对吴元济是战是抚,宰相裴度与李逢吉政见不一,明争暗斗多年。同为宰相的王涯对裴、李之争循默不语,仿佛吴元济之乱与他没有丝毫关系。这令唐宪宗大为不快:宰相本来就是皇帝的股肱,朝廷的栋梁,关键时刻要替皇帝排忧,为国家解难。而在国家面临如此巨大难题之际,王涯竟闭口塞耳,默不作声。这样的宰相,朝廷供养你何用?于是,元和十三年(818年),唐宪宗罢免王涯的宰相之职,改授兵部侍郎。
王涯再度为相,已是文宗当政了。唐朝自元和之末,宦官势力日盛,几代皇帝竟由宦官所立,宦官威权甚至在皇帝之上。唐文宗不甘一任阉党捏弄做傀儡皇帝,便与近臣李训、郑注、舒元舆等合谋铲除宦党之计。值此朝臣、宦党针锋相对之际,宰相王涯依然漠然处之,显得不偏不倚。
大和九年(835年)十一月的一天,李训先在金吾大厅埋下伏兵,而后诈称后院石榴树上出现甘露,意在诱使当权宦官仇士良等前往观看,然后尽数捕杀。结果事情败露,宦党变本加厉,疯狂诛杀朝官。不愿卷入这场纷争的王涯同样在劫难逃,惨遭腰斩暴尸街市,好久才得以下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