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乐宫是我国著名的元代道教宫观。它是十三世纪风行一时的道教全真教在政治舞台上鼎盛煊赫,在教义和艺术上都比较成熟的时期建造的。其原址在山西南端的芮城县永乐镇(前属永济县)。远在十三世纪初,蒙古崛兴尚未建立国号时,忽必烈至元八年(公元1271年)即发令旨,指定专人管领道教,并由燕京派遣道门大师潘德冲常驻永乐主办兴建事宜。于是在这里扩建了规模宏伟的道教场所—“大纯阳万寿宫”。因建在永乐镇,后世统称为永乐宫。
永乐宫的建筑,规模宏伟,艺术价值极高,单就现存的四座殿堂建筑以及建筑上的所有装饰,已是足供考究由宋、金至元初,建筑技术演进的重要资料;而四座殿内满布着精美绝伦的壁画尤为宝贵杰作。单从造型艺术的成就来讲,即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,确有必要介绍。
蒙古统治者为利用汉民族的宗教来巩固其在大河南北的统治地位,灭金以后,在道教神仙吕洞宾的故里—永乐镇大兴土木,营造宫观。吕洞宾(名岩)号纯阳,世为永乐人,在镇的东北隅,招贤里(东招贤)水竹墟有其故居。他的祖父辈在唐朝皆为显宦,祖父吕渭为侍郎,父亲吕让为海洲刺史。据记载他生于唐贞元十四年。功名久经困顿,咸通中始成进士,年已六十四岁,未及调官,暮游沣水上,遇隐士钟离权,谈玄学甚契,遂起谢绝“尘累”之念,先后到江西庐山,中条山九峰潜修,此后出人隐显,云游人间,为贫苦人民治病解危,世传有许多奇闻异迹,遂成为神仙中的人。他死后,在唐朝末年,人们在他的住宅建造了一座纪念他的祠堂,名为“吕公祠”。每逢他的生日,远近士庶,集会于此,张乐置酒,尽欢始散,直至金正大五年(公元1228年)里人相士荣等重立虞田(今虞乡)袁从乂在金兴定六年(公元1222年)写的《有唐吕真人祠堂记》之碑文时,其祠堂规模仍如归制。
此时正是蒙古成吉思汗死后,少子托雷监国理政的那一年。后攻取了河中府,公元1244年甲辰暮冬,野火延之一夕而尽。……明年有救,升观为宫,进“真人”号曰“天尊”。这是掌教者李志诚奏请朝命之结果,但首先提出建议者实为宋德方。因为宋德方于元太宗十二年(公元1240年),就自甘棠来永乐,拜竭于纯旧祠下,见其荒陋狭隘,无人修茸,遂召集道侣.清点财产,募捐地基,筹集修建。时隔四年后,公元1244年二次又来永乐筹建兴事。据《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碑》文内叙称:“近世士官以隘陋故,增修门庑,以祠为观,择道流高洁者主之。逮国朝开创,“长春子”应诏北还,凡祖师先迹,一为发扬。”这就是易祠为观为宫的经过吧。